Photobucket

以商鞅变法建立绩效式奖学金机制

周朝末年各地群雄崛起,当时七国争霸之势尚未形成,而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国当时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方面都比其它中原国家弱。外有邻国不断侵犯,同时在内亦有贵族专横,内忧外患让秦孝公非常烦恼。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秦孝公颁布公文招贤,谁要是能令秦国富强,就会获得封赏。最后成功找来了卫国的卫鞅(姓公孙,最后从商所以也被称为商鞅)。卫鞅向秦孝公建议国家要富强比需注重农业生产,让人民有饱饭吃同时军队有充足的军粮,接着必须加强训练军队,奖罚分明,那些有军功的将士和收成多的农民都应该给与奖励,而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就要加以惩罚,这样国家没理由不富强。秦孝公听了非常赞成卫鞅的说法,便下定决心改变旧制度实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秦孝公决定采纳卫鞅的政策后立刻引来诸公贵族的反对,专横又有不懂得生产的贵族有怎么会让绩效制度推行呢?秦孝公在左右为难之下只好让卫鞅与贵族们辩论。代表贵族的甘龙大臣首先就发起攻势表明现有制度是传统保留下来的,人民已经习惯现有制度,改了就一定会乱!卫鞅立刻反驳道,古法旧礼无法让国家更富强,由古至今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墨守成规必定让国家灭亡。最后卫鞅成功把众大臣驳倒,推行令秦国变得有效率和重视绩效的国家,以致后来能够鼎立于战国七雄之首进而统一全国。

马华在奖学金问题上一直无法突破和建立有绩效的奖学金分配机制导致每年学生都必须通过马华苦苦哀求上诉才有获得重新分配的机会。一个不断强调经济转型的国家却面对人才因不公制度而不断流失的局面,经济转型有什么可能会成功?大量流失人才而变得依赖外劳导致我们不能引进需要高技能的增值性质的工业,而外资也面对无法寻得人才的困境而必须转到其它地区设厂,面对外资流出政府为了稳住经济就必须引进其它的外资,结果饥不择食的我们就有了山埃采金和最近莱纳斯希土厂的课题,政府似乎看不到奖学金分配和引进高危工业的因果关系(cause-effect)。就是因为少了秦孝公这种令国家富强的决心和卫鞅敢于挑战诸公实行变法的勇气,国家每况日下不公制度越发衍生。魏副部长上有部长慕尤丁,后有教育部行政首席秘书,前有首相纳吉后有公共服务局,之前有自称自深报人称魏家祥被纳兹里和林冠英夹击,但是大灯一照,夹击魏家祥部长的是何人?还不是暗中角力的贵族诸公们吗?问题是马华如果不勇于变法提出完整绩效式的奖学金分配模式,每年优秀的华裔学生就必须受苦,而在大选中靠自己改变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雪州马华宣传局说马华已经全面解决奖学金问题,可是问题真的完全被解决了吗?马华也只不过解决了今年的问题,还有下一年的问题,后年的问题没解决。马华每一年这个时期都上演有人在朝好办事的戏码,而老臣纳兹里力道掌握得好,因此每年都由他扮演反派的角色。今年因为嗅到反风的讯号,所以也让马华和巫统的火药味升级制造紧张和困难重重的印象,以便让民众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这种人质情结,把挟持自己的抢劫匪当作自己的救命恩人。如果问题要全面获得解决,首先就必须在遴选的程序上下手,申请者全部都以编号的方式进入遴选程序,程序中的官员不能以编号查看申请人的身份和资料,只有在结果出炉后才由奖学申请编号的部门对照和公布。现在的制度,官员不只能够看到申请人的资料,连其父母的资料也一并能够纳入考量,极其不公平也不透明。

要转型不能空喊口号,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好听但是人民的真切感受又是如何呢?如果政府真的要转型和吸纳人才首先应该拿出诚意的是政府而不是人民。卫鞅欲建立新法的时候就知道法令必须要有威信,怕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来。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叫人在都城南门放一个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个告示说只要有人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金十两。任务太简单,但是当时就是太简单没人敢相信上前扛木头,觉得有圈套。后来奖金追加到五十两终于有人出来尝试,最后也获得赏赐五十两。事情传开后,人民就相信卫鞅要实行变法,是说到做到的。不论是经济转型,奖学金制度昂或是人才召回政策,政府都要拿出诚意降到做到,才能让人民信服。

蛰伏中的QE3 —— [Financial Time 中文网转载]

195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希望找到一个术语,描述那些人们广泛持有、道理上说得通却存在本质缺陷的观点。在定义这些广为传播的错误观念时,他写道,“今后我会把这些观点称为传统智慧。”

作为一名资产管理人,我向来把传统智慧看作是通往糟糕投资的最可靠途径。我们甚至可以把华尔街的那句老话改成:牛市能赚钱,熊市能赚钱,但传统智慧却会让你惨遭宰割。共识观点往往意味着需要反向操作。

最近我留意到,围绕美联储(Fed)被称作二次定量宽松(QE2)的资产购买项目即将到期引发的集体思考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于两年半内增长了两倍之后,传统智慧认为,定量宽松时代现在应该让位于通货膨胀时代。因此,人们的定论是,美国利率将会上调,债券将明显走弱。

虽然我承认利率有可能上调,但我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认为催化剂是QE2的到期。事实上,美国的利率应当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在历史低位窄幅波动。令我惊讶的是,痴迷于QE2的市场观察人士,绝大多数都很快就否定了QE3的可能性。

需要证据的话,请看一下泰勒规则(Taylor Rule)——美联储据以制作模型、以确定合适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经济公式。考虑到当前的失业和通胀水平,泰勒规则认为利率应为-1.65%,而这是不切实际的。鉴于美联储的目标利率已经接近于零,这意味着,在QE2结束后的某个时刻,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至少,这意味在失业率降到7%以下(目前为9%)或核心通胀率上升一倍以前,美联储都不应上调利率。

鉴于农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下滑,延长低利率政策乃至启动QE3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倘若如伯南克所料,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压力是暂时的,那么通胀预期到今年年底可能会得到缓解。通胀率的回落,肯定会让QE3风险与回报的取舍对美联储主席更有吸引力。

伯南克甘于承受QE3政治后果的动机会是什么?与QE1和QE2相同,即刺激经济增长以促进就业回暖。如果经济增长停滞,这就会成为美联储主席的主要动机。展望未来,2011年减税措施到期及政府赤字削减项目(最早可能于2012年生效),将对经济增长构成实际障碍。除此之外的一个事实是,本轮商业周期的扩张阶段可能将在2012-13年宣告结束,接下来我们将面对严重的经济低迷,甚至可能是另一场衰退。当然,除非美联储再次祭出它的货币万灵丹。正因为此,我才相信6月份QE2的结束不过是暂时的停顿,以观察实体经济的情况。事实上,虽然伯南克在言辞中淡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进一步扩张,但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却进行了谨慎处理,并未完全关上QE3的大门。

诚然,有人担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可能已经过于臃肿,但这与日本以往的经验不符。美联储目前2.6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约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相比之下,日本央行(BoJ)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约为日本GDP的30%。如果美联储要让所持资产的相对规模与日本央行相当,它还可以再实施价值1.8万亿美元的定量宽松。那也就是说,它还可以实行QE3、QE4和QE5(与QE2相同规模),才不过刚刚能达到日本今天的水平。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停滞,伯南克这位通缩全能专家,可以将日本看作一个虽不完美却有参考价值的先例,启动更多定量宽松政策。

加尔布雷斯对传统智慧进行思想总结时说道,“传统智慧的终极敌人是环境”。2011年出人意料的环境也许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长之际,随着美国国债和固定收益证券上扬,美国的利率进一步走低。展望未来,如果价格压力缓解,就业复苏依然缓慢,财政逆境加剧,那么伯南克也许就为再次开动印钞机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接下来,就像蹩脚的好莱坞电影系列片一样,我们可能就要开始谈论QE1和QE2的续集了。换言之,定量宽松没有死,它可能只是在蛰伏。

本文作者是Guggenheim Partners首席投资官

译者/邢嵬

欧元区的“妖怪” —— Lex专栏转载

“天启骑士”(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再度现身雅典。欧盟(EU)、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ECB)的官员们正在希腊重新评估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自上次到访以来,他们又多了两个问题需要应对。第一,希腊需要更多的资金;第二,布鲁塞尔和雅典都在为一种传言——希腊正考虑退出欧元区——感到坐立不安。无论雅典方面如何竭力反驳,这种说法都无法消除。

目前尚无退出欧元区的正式机制。但即便是像恶魔岛(Alcatraz)这样戒备森严的监狱,也有人能够逃脱。退出是可能的,但只有凭借最为仔细的计划才能实现。显然要通过一定的步骤。若真要采取这一举动,也必须预先加以说明。希腊债券市场的价格或许已经反映出了投资者的这种担忧,所以这应该算不上什么意外消息。正如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所指出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可能有所加剧。

希腊政府将需要一种货币来替代欧元,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央行行长人选(这个人需要一部连接欧洲央行的热线电话)。它还必须为本国银行准备好一套紧急信贷安排。这些银行持有希腊22%的未偿付债务,总额高达720亿欧元。接下来,政府将需要拿出充分的理由,说服投资者重新开始购买希腊资产。

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最佳理由是:这么做能让该国更容易实现财政调整(2010年的财政调整目标就未能实现)。它还可以援引先例,证明退出货币联盟未必会引发不必要的混乱:比如1979年的爱尔兰和1993年的斯洛伐克。但这两个例子当时都是出于自愿。希腊若退出欧元区,将会是被迫之举,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一个货币联盟的强度取决于它最薄弱的一环,而对于欧元区而言,这一环就是希腊。市场有关希腊退出欧元区的猜测,或许会被当做恶作剧而遭到谴责。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并非为零。妖怪已经从瓶子中逃了出来。


译者/管婧

中马经贸跨越“语言障碍” - FT中文转载

英国《金融时报》 凯文•布朗 报道

中国总理温家宝周四带着礼物来到吉隆坡,与马来西亚会谈,但马来西亚的博客作者们更感兴趣的,却是马总理纳吉布•拉扎克(Najib Razak)为他竖起的欢迎标语。

在两位总理就贸易和投资问题举行会谈时,许多母语为汉语的马来西亚人纷纷发表博文,抱怨欢迎标语里的语法错误。
对于标语上的汉字的准确意思,Lowyat.net的博主们无法达成一致,但他们都愤愤不平地说,马来西亚政府似乎使用了某种自动翻译程序,比如免费的在线语言服务工具——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

这则标语上写道“正式欢迎仪式,与他一起温家宝阁下的正式访问马来西亚”。大众在线报纸《当今大马》(Malaysiakini)评论道,鉴于华人在多民族的马来西亚是第二大族群,温家宝及随从在正式欢迎场所看到一幅这样的标语,一定大感困惑。

温家宝随后将前往雅加达与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进行为期数天的会谈,不过他在吉隆坡的短暂停留,更会让人记住的应该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和通信项目方面宣布的一系列投资计划。

两位领导人还宣布,马来西亚央行将在北京设立一个代表处,减少以马来西亚林吉特进行贸易结算时遇到的行政障碍。自去年中国政府许可以来,以林吉特结算的贸易往来迅速增多。

马来西亚总理称,温家宝还表示中国将增加棕榈油及棕榈油产品的进口。这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出口商品类别,仅次于电子和电气产品。

中国与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ASEAN)十国达成的贸易协定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自那以来,中马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的数据显示,去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472亿林吉特,其中马来西亚有138亿林吉特的小幅贸易顺差。温家宝和纳吉布都表示希望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

他们还表示希望提升目前还很低的服务业贸易额。听到这个,不少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先互派些翻译怎么样?

译者/王柯伦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飙升——「金融时报转载」

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一轮指数级飙升的起点,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在世界各地积累1万亿至2万亿美元资产。
不过,由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发表的这份主要关注中国对美投资的报告表示,政治对抗心态、尤其是美国国会的对抗心态,可能对流向美国的投资产生一种“寒蝉效应”。

报告称,中国对美投资已经在呈现每年翻倍的增长,若美国不能利用未来将迎来的大量中国投资,将不利于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
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陆海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总计约2300亿美元,与丹麦相当,略高于台湾。

虽然难以获得准确数据,但中国方面购买的美国短期金融资产(主要是国债和其它证券)已超过1万亿美元,远远多于直接投资。
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是在过去10年里开始起飞的,其动机主要是获取资源、以及有必要以高成效的方式利用巨大的现金储备,这些储备是通过出口和本土市场的利润积累起来的。

中国已经在美国50个州中的35个州拥有业务地盘,其中投资最集中的是得克萨斯州、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按价值计算,最大的投资类别是工业机械。

但整体而言,中国仍是相对较小的对美投资者。在这方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与新西兰和奥地利相当。
报告称,许多美国人错误地相信,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重量级角色意味着,中国对美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治花招,而非盈利动机。

但报告作者荣大聂(Daniel Rosen)和赫恩曼(Thilo Hanemann)指出,同样需要提醒中国方面的是,中国自身不透明的政治体制,对于在美国构建信任是一个障碍。

“如果中国国有企业的高层主管由共产党任命、需报共产党之恩,如果商业决定经常受到政治考虑的左右,如果企业无论商业前景如何都能得到大量贷款,那就很难责怪美国方面揣测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报告表示。
“尽管这种不透明也许主要是为了掩盖特权人士的利润流,而不是出于其它目的,但美国方面负责审查(投资提议)的人不可能像中国监管者和官僚那样,识相地把目光转向别处。”

美国和中国讨论一项双边投资条约的框架已有多年,但在下周两国于华盛顿举行高层对话期间,这个问题预计不会在议程上被列为主要事项。

尽管中国曾对美国的投资壁垒提出抱怨,但北京方面意识到,在会上提出这样的抱怨,将引发美方的强烈反弹:在美国看来,外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面临多重障碍。

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对美投资的增长主要是在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也在增长,但投资额低于外界的报道。

政策公平,谁当部长都可以

国阵领袖近日频频放话为下届大选做策略上的布局,突然之间经济转型计划不谈了转而专注在政治课题上,看来砂州选民确实吓坏了首相和马华总会长。蔡总的害怕心理在他的言论里表露无遗,可能之前为了试探民情而叫人联党不要入阁的结果良好,所以这次总会长拿了自己的政党当赌注,发表马华如得十五席以下将会拒绝入阁的言论。这样的言论非常符合蔡细历的风格,因为够赤裸和暴露,赤裸裸地表现马华在这三年以来毫无政绩,同时也暴露了马华在政府内已无所作为,连糖果也派不成了。308大选前,黄家定至少还能提出自己的政绩同时和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希山来个拥抱承诺增建华小。

一向来没什么主见的首相纳吉,除了害怕得半夜不睡觉上网安抚选民之外这次也暴露了他的一个马来西亚政策在巫统内部遭到反弹而必须走回头路的弱点。温总理这边称赞纳吉的一个大马理念,离开大马不久后纳吉却表演四川变脸就说要为民族斗争并重新点燃回巫合作。其实谁人不知道巫统根本没诚意实行回巫合作,放话说要回巫合作只不过是为了配合马华的恐吓策略激发华裔的恐惧心理。马华这边厢说要放弃入阁,巫统那边却说要回巫和作,这样双管齐下必定吓得一些国阵旧票和华裔游离选票屁滚尿流。这心理战确实打得好,也抓着老一代马来西亚人在种族课题上的谨慎心理,但是同时也破绽太多忘了自己的筹码已剩不多。

其实如果国内的政策是走全民路线以绩效为先,那么有没有华裔部长又何妨?现今来说,华裔部长在内阁里也只是担当协商的角色,协到后来根本就没有协商的余地,马华也说明了首相和副首相才是老板,人民利益已遭到践踏。多源流教育在宪法内但是却不在政策内。从华小常年得不到增建和足够的拨款来看,问题根本不在有没有华裔部长而是华教课题已经作为政治的筹码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以华制华”。加上教育部长穆由丁以马来人优先的理念办事,副教育部长看到他就好比冬天的小猫缩在墙角下发抖。内阁这样不良的办事方案和人事结构就算多几个协商式的副部长在里面也不会有所作为。

国阵不断制造只有华裔投反对票的假象就是为了淡化其他全民性的课题,比如反贪会坠楼案件的课题不断被雕刻成华裔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另一位在反贪会坠楼的是巫族的关税局官员。同时国际媒体也纷纷报导这两宗案件,引起国际社会的主义,是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了。再来就是对稀土厂和核电厂的反对,反对一个大马电邮计划,一百层高楼计划等等的课题,说明全民一致不满政府的朋党主义和滥用公款的作风,华裔在改革的路上并不孤单。

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保护主义慢慢崩解,在周遭国家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也意味着坚持保护主义的国家将会被孤立,同时朋党主义也将另国家经济陷入缺乏竞争力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以种族主义的思维去制定政策,在未来必定被世界淘汰,所以改革的脚步不会因为政客的恐吓和威胁而停止。我们改革国家的决心不应该沦落到“一个大马式”的包装,那种只需要比一比手指就当改革的包装。如果还是有人看完文章后还担心马华不入阁,笔者只能说,剧本来来去去都看了几十回,那一次不是以“为了不成为华社的千古罪人”作为借口而再次入阁?还见过狗改得了吃屎的吗?